书名 刀锋
作者 [英]毛姆
原版名称 The Razor'sEdge
【简介】
1944年,在二战的硝烟中,《刀锋》出现在饱受战争煎熬的读者面前。实际上,本书的写作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是作者在美国游历时写就的。讲述的故事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青年拉里因为好友在战争中猝然死亡,而开始向自己的内心展开深刻的追问:既然世间有善,为何恶亦相生?战后,拉里在故乡感受着美国建设一个“宏伟而繁荣的时代”的热潮,却难以置身其间。他执拗地要寻求心中那个让他难以割舍的疑问。他在书籍中发掘,在静思中梳理。为此,他几乎投入了自己全部的精力与热情,甚至解除了与恋人伊莎贝尔的婚约。之后远遁法国,再后,开始周游世界。在印度,他从东方的《奥义书》踏上了心灵自我完善之路。
【作者】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英国小说家、戏剧家。生于律师家庭。父母早死,由伯父接回英国抚养。原来学医,后转而致力写作。他的作品常以冷静、客观乃至挑剔的态度审视人生,基调超然,带讽刺和怜悯意味,在国内外拥有大量读者。著名的有戏剧《圈子》,长篇小说《人生的枷锁》、《月亮和六便士》,短篇小说集《叶的震颤》、《卡苏里那树》、《阿金》等。毛姆属于现实主义作家,但是小说当中有部分自然主义特征。例如重视环境描写,以及反映中下层人民。
【原创评论】
善 与 恶
(数理学院 吴彤)
读罢《刀锋》,合上书页,一闭眼眼前皆是书中人物,活灵活现。毛姆的《刀锋》之精妙,并非一篇书评可以囊括得下的,所以,姑且用不完美的容器来呈现不深刻的体悟。
拉里与伊莎贝尔在本书中算是主角级别的人物。
拉里坐拥进入上流社会的大好机会,有着深爱的女子与忠诚的朋友,却因一场战争颠覆了他的人生观,使他的人生道路陡然一转,由富裕的中产者转向了追求真理的苦行僧。他抛弃了富足的物质生活,只身前往巴黎寻求真理,在促狭的小旅馆内贪婪地咀嚼着人类文明的精华。当伊莎贝尔企图利用爱情迫使他“回归正轨”时,他企图用哲学之精彩与自由之诱人来说服伊莎贝尔——他是何等深爱着她——可伊莎贝尔终究是俗世中的普通人,拉里为之狂热的真理怎比得上她追求的精美马车与豪华住宅呢?二人终究会分道扬镳的。拉里离开了伊莎贝尔前往世界各处旅行,伊莎贝尔转身答应了富家子弟格雷的求婚,每周打一次高尔夫球,夏天去自家乡村别墅度假,平日出入社交场合,过上了人人艳羡的好生活。
故事到这里似乎陷入俗套,《马丁·伊登》既视感格外浓厚。当读到拉里在矿中干活,偶遇第一位“导师”考斯第——仿佛是《马》中社会党人勃力森登与洗衣房乔埃的混合体——二人相交甚欢,我自以为猜出了结局,一边暗暗为毛姆感到失望。然而,这实在是低估了毛姆的水平,当坚持读下去不到一章之后,你就会明白《刀锋》远不止这些内容。
这或许要归功于历史戏剧性的发展为毛姆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转折点,大萧条时代的到来使小说中的人物命运发生了逆转性的转变。原本希翼富裕生活的伊莎贝尔在享受了不多几年的幸福生活后一夜之间倾家荡产,过得比当初拉里对她许诺下的清贫生活还要不如,而拉里已经周游世界,丰富精神学识之余亦积累了一小笔财产,让人不得不感叹命运无常。毛姆并未停笔,他不满足于这等浅尝辄止的结局,他选择残酷地将剧情推进下去,拉里与伊莎贝尔之间的差距被无情地展示出来,而人性的光辉与丑恶也一层一层地剥离出来。
在生活的洗礼中,入世者伊莎贝尔变得越发面目可憎,她年轻时日的清新可人已经被欲望抹杀得一干二净,她想不到她引以为豪的稳定生活——带喷泉的花园,精美的马车,大笔的证券——是如此脆弱,她在破产之时,她只能抱着扭曲残破的人生观继续挣扎。我以为,一个打定主意入世的人,或多或少,都免不了作恶的。可能伊莎贝尔更加极端,她不仅单纯地自私短视,容不下任何善良,还刻意引诱着其他人的恶念,她彻底地转变了。从一个懵懂的少女变成了一个风姿绰约的女人,一个母亲,一个恶人。
拉里出世了,在印度的修行使他越发地像一个圣人。伊莎贝尔有句话说得很对,对于一个圣人来说,没有一件事比得上亲自拯救一个人来得更有诱惑力。圣人拉里他与别人之间一直存在隔阂,但并不妨碍他帮助别人,他给予,不索求——事实上,人们早就不能给予他任何东西了——默默地帮助,默默地离开,颇有昔日圣徒之风。然而现实残酷,他希望最拯救的童年好友惨死海中,书中尽管对拉里的反应描写甚少,但私以为这件事是对拉里有极大的影响的,甚至可以与拉里在战争中目睹好友之死一事等量齐观。因为拉里就此“罢手”,不再奢求能施救于人,而专心于学术研究,最终归隐于茫茫人海,旁人再也得不到他的音信。
审视全书,毛姆给了所有角色最适合他们的结局。伊莎贝尔和格雷东山再起,过上衣食无忧的中产生活,在可预见的将来,凭格雷的勤奋,在美国社会中必能步入富裕阶层;拉里在真理探求的路上终于有所成就,他回到美国成为一名普通的出租车司机,在平静生活中继续撰写他的哲学巨著;艺术家们的女人苏珊留在巴黎,嫁给了艺术经销商,最后自己也办起了画展;堕落的女人索菲,在婚礼前选择逃避,堕回声色犬马的生活,最终收获了死亡。
一切看似美满,可为什么能嗅到一丝悲剧的气味呢?
尽管我懂得,习惯了自由放荡的索菲与圣人般的拉里在一起会是一种折磨,对于一个堕落的童年玩伴来说,最好的下场或许就是在一切成为定局前抽身而去,彻底终结,可当看到索菲被割了喉咙,赤条条地丢在土伦港的海水中,一种莫名的悲哀浮现出来。伊莎贝尔故意放在家里的一瓶酒,毁了拉里企图拯救索菲的努力,将索菲领回那个污浊的港口,最终将她抛尸于海——就是这样,一切都即将向好的方向转变时,一丝恶意能彻底将其打回现实,落入无可挽回的悲剧中。伊莎贝尔不经世事时,与拉里的爱恋是多么美好,而索菲也曾是个会偷偷写诗的羞涩少女。
当善良苦心经营的一切被一个无耻的恶念轻而易举地打破,或许艰难或许无奈,但想到愚人作恶的那一刹那丑恶的嘴脸,在内心默默祈祷,自己最好还是个善良的人。
【邀请】
腹有诗书气自华,心存阅读秀书香。热爱读书吧,《读书天》邀请你参加书评活动。你的用心阅读体会将是我们推荐图书的理由。作为回馈,我们将在选用作品的同时署上你的名字,同时将每月奖励优秀作品10名,奖品为推荐图书或你最心仪的同类图书一册。
同一个校园,一天共读一本书。请将书评投递至我们的邮箱:dushutian111@163.com(@前为3个数字1)。
期待你加入《读书天》。北京科技大学图书馆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