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和电影都是文化的一部份,重回经典是现在常谈常新的话题。2021年5月14日北京科技大学图书馆邀请到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张雁飞博士与同学们分享影片《活着》,为同学们进行现场解读,一起回顾经典,回首电影中时代的脉博,真切地感受中国人身上那种默默承受的韧性和顽强求生存的精神。
电影《活着》改编自余华的同名小说,由张艺谋执导,葛优、巩俐等主演。影片以中国内战和新中国成立后历次政治运动为背景,通过男主人公福贵一生的坎坷经历,反映了一代中国人的命运。
1994年,该片在第4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评委会大奖、最佳男演员奖等奖项。影片豆瓣评分更是达到 9.2分的高分。《活着》是中国式的黑色幽默片,也是跨越年代较长的一部影片,被部分观众和影评人推崇为张艺谋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活动开始后张老师先对小说的生产创作,电影拍摄的大环境及影片的架构做了交待。讲解了文学作品、影视作品是怎么合力指向了一个“生存图景”,指向命运的哲思。“无论是文字语言还是视频语言,最后都能让我看到一个充满残酷真实,但又充满力量的生存图景。而这种生存图景看似是男主人公一个人的,又是一群人的,所以“他”又超越了这种生存图景,成了一种命运哲思。”
张老师分别从“文学作品改编电影的经典案例”,“小说《活着》的现实图景”,“电影《活着》的视听呈现”,“现实、想象与哲思”四个方面做了介绍。介绍了国内外作品、作家、分享了有趣的故事;介绍了作家余华成为作家的成长历程;介绍了余华与张艺谋的相遇过程和小说的发表过程;介绍了《活着》的结构与写作风格,分享了小说中的精选段落,将文字表达与镜头表达做了对比。
最后从三个方面总结影片:
情节模式:时间安排是情节进程的基础,影片按照时序进阶架构起整个故事。
生存图景:福贵的命运是大时代下的个人史,接踵而来的灾难,切肤的苦痛,绘制出特定时代的生存景观。
命运哲思:“活着”成为超乎具体苦难的一种精神象征,升华为一种关于命运,关于人性的哲思。
作品解读后,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观看了影片《活着》。影片放映完毕后参加活动的同学纷纷举手发言,分享了自己的观影心得。
有同学说到:感觉影片中的角色都是很传统的中国人,生活再苦难也压不倒他们,他们有一种生活的哲学,再经历了一个又一个苦难后,还能很坚韧的生活。福贵有悲伤,但他仍然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憧憬。一直保持积极的态度在活着。
对于同学的表达,张老师也分享了自己的感受:除了主人公本身性格上的原因,还有中国人对于家的观念。比如家珍在福富一无所有的时候回来,说明他们有非常深的情感连接。富贵从战场回家的情节中,他有个信念,就是要活着回去,并且回去后要好好的活着。这是中国传统的家庭结构。家庭是非常基础的承接我们情感的空间与精神场所。家给了人们力量。
有同学讲到:老教授因在医院吃了馒头又喝了水,撑到无法动弹,导致他错失了一个拯救凤霞生命的机会。在多年后,老教授再也不吃面食。这个情节让我印象深刻,让我感受到了当时知识分子有担当和责任感,就因为自己当时犯了这样一个错误,所以导致他想避免以后再出现同类事情。
张老师表示赞同,但有一点,就是这不能算是一种错误。大家的初衷都是好的,福贵是觉得老教授饿了三天,想让他吃些东西。老教授也是愿意救死扶伤的。只是事情的发展谁都无法预料到。老教授以后不再吃馒头,很重要的一点是知识分子的担当和对生命的悲悯。可能后来老教授每次见到馒头都会让他想到曾经错过一个生命。但这不是他个人的问题,是时代的问题。就像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有一些过不去的坎,我们的一些执念,老教授的这个细节,反映出了虽然时间在流逝,但对于那些经历事情的人,在他们的心里这件事并没有过去。
同学们纷纷表达了自己对于小说与影片的不同理解,同时还讲出了心中的困惑。有的同学表示通过影片,她看到了面对家人的离去,人要有勇气活下去,她希望活下去的人,一定要为自己而活,而不是整天沉浸在故人的哀伤中;有的同学觉得从福贵身上只能看到顺从,却看不到反抗,这点会让他觉得有些愤怒;有的同学觉得很难理解为什么村民们拦着家珍看亲人的最后一面?不明白当福贵的亲人一个个离开后,支持他活下去的是什么?有的同学表示活着应该有追求,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有时觉得没有意义。
对于同学们的困惑,张老师都一一的与大家做了分拆和解答。就像老师说到的,我们要有感恩的心理,每个人的选择会受制于自己的处境,不管什么原因,都是要往宽了想,往纵深去思考,往好处去想。“活着”听着简单,但真理是朴素的,活着的意义本身就是非常宽广深厚的。因为生存,会有很多的祈求,很多的希望。
还有同学从影片的结构提出了问题。他觉得与原著相比,影片以看起来幸福的场景结束,给自己一种戛然而止的感觉。询问老师对于这部电影的拍摄手法,“是以比较积极的结尾结束好,还是以比较接近原著的看似悲伤的方式结束好?”
对于同学的提问,张老师从电影的本性与结构特点上做了解答。电影产品有文化的属性,有商业的属性,要在有限的时空内把情节传递出来,同时又有哲理的思考,还有一个功能是大众要有一个情感的发泄。影片的结尾给了观众们最后一点希望。视觉表达跟文字表达不一样。在看文字的过程中,作者又描写了环境,又描写了日常,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地把悲痛消化掉。但影片有电影的本性,它必须要让大众的感受有一个发泄的过程。
同学们的讨论持续且热烈,在活动最后,张老师也为大家推荐了一些经典书目:钱穆《国史大纲》、费孝通《乡土中国》、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图典》、齐邦媛《巨流河》、陈忠实《白鹿原》、姜戎《狼图腾》、阿城《棋王》、梁晓声《年轮》、都梁《亮剑》。
本次图书馆观影交流活动圆满成功,广大同学积极参与热烈响应。希望同学们能够积极使用图书馆视频数据库资源,在其中体味更多好片,收获更多的人生感悟,愿同学们在这片蕴含知识的视听海洋里为梦想积蓄更多的力量!